
“美军批准援乌战斧导弹”,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重大的局势突变,仿佛乌克兰即将获得扭转战局的神兵利器。然而,当我们拨开标题带来的迷雾,仔细阅读新闻的细节,会发现事情远非那么简单。所谓的“批准”,后面紧跟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“需要获得总统的批准”。这把关键的钥匙,正握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手中怎么找配资公司,而他至今仍在“犹豫”。

这更像是一张“大饼”,一张在乌克兰军队于顿巴斯前线处境日益艰难之际,美国为其打气的“空头支票”。那么,为什么美国要在这个时候抛出这样一个消息?这张“大饼”的背后,又隐藏着怎样的大国博弈和冷酷算计?

当前的俄乌战场形势,对乌克兰而言,确实不容乐观。一个关键地点红军城可能要丢了。这个地方是乌军在东部前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。报道描述,俄军已经集结十多万兵力对该地区形成了合围之势。一旦红军城失守,后果是连锁性的: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其他防御阵地将面临被分割包围的风险,更为致命的是,兵力调动和后勤补给的生命线将被切断。用“咽喉要道”来形容红军城的重要性,并不为过。

乌军在前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而背后西方盟友的援助却出现了明显的疲态和裂痕。欧洲国家在经历了漫长的冲突和能源危机后,对这场“看不到胜利希望”的战争,投入的决心正在动摇。特别是当最大的支持者美国也表现出犹豫时,欧洲的观望情绪就更浓了。英国媒体的报道一针见血地指出,特朗普的政策让跨大西洋关系变得脆弱,这直接阻碍了乌克兰获取持续稳定的援助。

正是在这个“前线告急、后援不稳”的节骨眼上,美国五角大楼放出“批准战斧导弹”的消息。其目的,恐怕并非真的立刻要将这种先进的进攻型武器运抵乌克兰,而是有多重考量。一方面,这是对俄罗斯的一种战略施压,试图以此信号警告莫斯科,不要因为战场上的优势而“为所欲为”,美国仍有升级援助的选项。另一方面,这也是给乌克兰政府和一众欧洲盟友的一剂“强心针”,鼓励基辅继续坚持下去,鼓励欧洲不要完全放弃,暗示着“只要坚持下去,更强大的援助就在路上”。然而,这种鼓励的代价,是更多乌克兰军人的生命被投入到残酷的消耗战中。

面对美国可能提供战斧导弹的威胁,俄罗斯的反应是迅速且极其强硬的。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回应看似官方措辞,但其背后的潜台词却充满了警告意味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俄罗斯近期连续试射了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和“波塞冬”核动力潜航器这两种被称为“末日武器”的战略杀器。这两种武器以其近乎无限的射程和难以拦截的特性,被设计用来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,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。俄罗斯此举的意图非常明确:就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美国,任何可能导致冲突严重升级的行动,都将面临不可预测的、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毁灭性报复。

这种赤裸裸的核威慑,无疑是特朗普政府在决定是否提供战斧导弹时,必须掂量的最重的一块砝码。正如报道中指出的,特朗普此前曾宣布拒绝提供战斧,很大程度上就是忌惮于俄罗斯的核报复风险。对于商人出身、强调“美国优先”的特朗普而言,将美国自身拖入与一个核大国直接军事对抗的边缘,是一笔极不划算的“买卖”。
此外,特朗普还有其国内政治和经济上的“算计”。特朗普“舍不得花这冤枉钱”。他的对乌政策立场似乎是“不让俄罗斯获胜,但也不会要求国会批准对乌援助方案”,而是试图将支持乌克兰的沉重负担甩给欧洲盟友。在他眼中,乌克兰翻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,继续投入巨额真金白银去支持一场难以取胜的战争,不符合美国的利益。因此,批准战斧导弹的消息,更像是一种姿态,一种不需要立即付出实际成本的外交工具,用以安抚国内的鹰派和盟友,同时观察局势发展,而不是一个已经做出的坚定决策。
明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